大體老師

「死無全屍」的恐懼,始終蓋過捐屍益世的熱心。捐贈屍體情況不足持續,港大醫學院每年收到的市民自願遺體捐贈只有三至六具,解剖系教授指比最低要求的二十具仍相差甚遠,擔心長遠影響醫學界科研。昨日有十名市民集體簽署承諾死後捐贈遺體,不過,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則坦言自己對「捐全屍」仍在掙扎。


  香港大學醫學院將每年三月三日定為「遺體捐贈日」,鼓勵市民死後捐贈遺體,變身醫科生的「大體老師」,幫助解剖遺體學習。

  港大醫學院解剖系助理院長陳立基昨日表示,遺體捐贈已有四十年歷史,最初三十年,每年只獲一具屍體,相對每年收二百一十名醫科生,至少每年要有二十具屍體才足夠課堂之用,


尤其去年入學醫科生倍增至四百二十人,雖然近年每年醫學院所得的屍體已增加至三至六具,截至現時的登記捐贈者也有一千五百人,但醫科生上課時,只能夠十人一組共用一具屍體,「其實是學不到甚麼」,他說最理想應是五人一組。

  至於無人認領的遺體捐贈,港大醫學院過去受惠不少,但近年數目大減,陳估計由於社會物資充足、溝通改善後,死後不知身分的情況減少。



  陳擔心再過十年、二十年,遺體捐贈趨勢續弱,將來醫科生的學習會受影響,醫學科技也受影響,例如一些微創手術,如缺遺體做研究則不能運用於病人。

 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日透露,自己也曾走過醫學生的路,第一難關是面對人體解剖的恐懼,但任何醫學也建基於人體結構的認識、建基於解剖學,學生學習後有益於科研發展。

  他從錢包中抽出一張器官捐贈卡,表示自己早於一九九一年已參與改良器官捐贈卡的設計,全身所有器官死後捐出無妨,惟至今仍在掙扎會否捐贈遺體,因為始終是捐全屍的。至於是否家人反對,他未有回答。

  對於局長的掙扎,陳立基用捐贈者身分回應,指死後只得兩條路,一是火化,一是入土,「已經不在人世,仲理得個樣係點?」倒不如留屍幫人。

  昨日共有十名市民共同簽署,同意死後捐贈遺體給港大醫學院,當中陸美燕是肺癌康復者,○八年因吸前夫二手煙過多而患病,但前夫置她不理,兩人離婚收場。

  後來她做了兩個大手術,去年再度復發,共花約十萬元醫藥費,幸得其他人幫她籌錢醫病才可痊瘉。

  如今陸美燕身體仍差,不能工作,領取綜援過活,但受人恩惠過後她想回饋社會,希望捐贈遺體,助提高醫學水準,即使二十二歲的兒子傳短訊反對,她也堅持,因為「人家也幫過自己」。

  不適宜捐贈遺體者包括急性傳染病患者,例如患愛滋病、鼠疫等,醫學院亦不會接受曾作過法醫解剖的遺體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